*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以患者需求为锚点,依柯胰岛素终结“依从性低-控糖差”的恶性循环。
糖尿病管理的核心始终是“人”——患者对便捷治疗的渴望、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以及对疾病进展的担忧,构成了临床实践中最真实的需求图景。基础胰岛素作为2型糖尿病(T2DM)控糖的重要手段,虽被寄予厚望,却因每日注射的负担,在真实世界中陷入“依从性低-控糖效果差”的恶性循环。这一痛点的背后,是无数患者对简化治疗的迫切期待。
秉持“以患者为中心”的初心,学界历经百年探索,终于迎来突破性变革——全球首个胰岛素周制剂依柯胰岛素的诞生。本文将从治疗痛点、创新突破、循证证据等维度,解析这一革命性疗法如何为T2DM管理带来新可能。
从控糖瓶颈到依从性危机探寻基础胰岛素治疗的核心障碍
众所周知,胰岛素,尤其是基础胰岛素是实现有效治疗、控糖达标的重要手段[1]。但在真实临床实践中,基础胰岛素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一项前瞻性、观察性登记研究,对18995例中国T2DM患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评估起始基础胰岛素治疗后的控糖效果,结果发现,中国T2DM患者起始基础胰岛素治疗后的达标[糖化血红蛋白(HbA1c)<7%]比例较低,仅为40.8%;空腹血糖(FPG)<7mmol/L达标率仅为42.5%[2]。
而依从性差,难以坚持治疗,是造成患者胰岛素治疗后血糖达标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数据显示,中国T2DM患者起始胰岛素治疗后依从性较差,仅30.9%的患者能依从治疗;中国T2DM患者中,仅53.0%能持续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3]。
再深究其根源,多项证据指向注射负担,尤其是每日注射负担,已成为糖尿病患者依从基础胰岛素治疗的主要障碍[4-5]。一项中国横断面调查[6],评估了成人T2DM患者和医务人员对糖尿病注射治疗的看法。在这一调查中,“需要每日注射”成为医患双方排名第一的顾虑,68.5%的医生和58.0%的患者都认为,每日注射“非常麻烦”[6]。另一项多国网络调查研究显示,92.5%的患者希望不用每天注射胰岛素也能有效控制血糖[4]。
破局新生胰岛素周制剂开启“以患者为中心”新纪元
秉持着“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在经历百年探索后,基础胰岛素终于实现从日到周的突破。作为全球首个胰岛素周制剂,依柯胰岛素基于脂肪酸酰化技术、改变氨基酸序列,延长作用时间[7]。药代/药效学研究[8]显示,依柯胰岛素平均半衰期为196h,不同剂量组间无显著差异。稳态下,依柯胰岛素的葡萄糖输注率曲线下面积在1周内的分布比例为每天12.0%~16.3%,降糖疗效的日间分布接近平均,整个1周内的降糖疗效一致,能够满足1周的基础胰岛素需求。
区别于胰岛素日制剂,依柯胰岛素的优势包括以下几方面[9]:
简化治疗方案:依柯胰岛素每周注射1次,治疗方案更为简便,有助于改善患者起始和治疗过程中对胰岛素的抵抗,减少临床治疗惰性,从而改善患者血糖控制及临床结局。
减少注射次数,提高患者依从性:研究[10]显示,T2DM患者每日注射1次胰岛素的治疗依从率为78.3%,而每日注射4次胰岛素的治疗依从率为60.8%(P<0.0001),提示减少胰岛素注射次数可显著提高治疗依从性。相较于需要每日注射的基础胰岛素,应用依柯胰岛素显著减少了患者所需的注射次数,并且可在一天的任意时间注射,遗漏注射时在保证2次给药间隔4d的情况下可立即补充,患者治疗更不容易遗漏。因此,应用依柯胰岛素能够减少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所需的时间和精力,改善患者感受,提高生活质量。
有利于糖尿病特殊人群的血糖管理:1周1次注射的胰岛素便于患者自行或由他人(子女、基层医护人员)帮助注射,减少了可能的胰岛素错误用药和针头刺伤风险,能够让既往因现实因素无法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更好地管理血糖,延缓糖尿病及并发症的进展。
降低针头花费和其他风险:依柯胰岛素减少了糖尿病患者的注射次数,将减少针头花费和糖尿病患者针头重复使用的情况,有助于减少与针头相关的环保、管理开销和针刺伤风险。针头重复使用是注射部位不良反应的重要风险因素,因此,依柯胰岛素还可能有助于减少患者的注射部位不良反应。
既往临床研究评估了依柯胰岛素相较于基础胰岛素日制剂的治疗满意度和依从性。研究结果显示,与基础胰岛素日制剂相比,依柯胰岛素的糖尿病治疗满意度调查问卷总治疗满意度评分与基线的变化均显著更优[11-12]。来自美国的问卷调查[13]同样显示,91%的T2DM患者和89%的医生更愿意选择每周一次基础胰岛素制剂。
可以说,依柯胰岛素的创新设计不仅切实回应了医患双方对简化治疗、降低注射治疗负担的核心诉求,更以每周一次的便捷性重新定义了基础胰岛素治疗的高度,成为T2DM管理领域兼具科学性与人文关怀的突破性选择。
安心控糖,平稳过渡依柯胰岛素转换治疗循证解读
除了治疗更为简便,依柯胰岛素在胰岛素转换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也积累了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
ONWARDS 2在既往使用每日注射一次胰岛素的T2DM患者中比较了转换为依柯胰岛素和德谷胰岛素的疗效和安全性[11],结果显示:
在疗效方面,(1)治疗26周后,依柯胰岛素组与德谷胰岛素组患者的HbA1c降幅分别为0.93%与0.71%[估计治疗差异(ETD)-0.22%,95%置信区间(CI):-0.37~-0.08,非劣效比较P<0.0001,优效比较P=0.0028]。依柯胰岛素与德谷胰岛素相比,在HbA1c降幅上不仅达到了非劣效性,并且证实了优效性;(2)依柯胰岛素组与德谷胰岛素组患者的FPG降幅相似,分别为1.58mmol/L与1.62mmol/L(ETD 0.04mmol/L,95%CI:-0.28~0.36,P=0.8121);(3)依柯胰岛素组与德谷胰岛素组患者在第22~26周的葡萄糖目标范围时间(TIR)相似,分别为63.1%与59.5%[11]。
在安全性方面,(1)依柯胰岛素组患者的2级低血糖(具有临床意义的低血糖,血糖<3.0mmol/L)或3级低血糖(严重低血糖,需要紧急救治)发生率与德谷胰岛素组相似,两组均小于1事件·暴露患者-1·年-1;(2)依柯胰岛素组与德谷胰岛素组患者在第22~26周时的葡萄糖低于目标范围时间(TBR,血糖<3.0mmol/L)相似,分别为0.3%与0.2%,均低于1%[11]。
对于治疗方案转换期的血糖情况,事后分析显示在转换期(第0~4周),依柯胰岛素组与德谷胰岛素组患者的TIR(51.2% vs 53.4%)、TBR(0.2% vs 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BR维持在目标范围内[14],即转换期的血糖控制效果相似,低血糖风险没有显著增加,因而可以实现治疗方案的平稳过渡。
总之,依柯胰岛素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已经得到了充分的验证,为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的转换治疗带来兼具疗效、安全性、便捷性的全新治疗方案。
结语
从每日注射的繁琐到每周1次的革新,依柯胰岛素的问世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更是糖尿病治疗理念向“患者需求”的深度回归。它用科学的温度回应了患者对便捷治疗的渴望,让控糖不再等同于日复一日的负担。
当技术创新与患者需求同频共振,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血糖数值的改善,更是千万糖尿病患者因治疗简化而重获的生活主动权。未来,这种以“人”为核心的创新范式,或将引领更多领域突破治疗瓶颈,让医学进步真正成为照亮患者生命质量的温暖光芒。
专家简介
苏青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现任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常委
上海市医学会理事
上海市医学会糖尿病专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上海市药学会药物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第五届“人民名医”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编委、中华糖尿病杂志编委、中国糖尿病杂志编委、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编委
主要从事糖脂代谢疾病和甲状腺疾病的防治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7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SCI收录论文80余篇
专家简介
陆灏 教授
医学博士,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国家区域中医内分泌诊疗中心负责人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常委
上海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主任委员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上海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委员
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上海中医药领军人才、黄浦领军人才
曾作为访问学者在英国纽卡斯尔糖尿病中心工作、学习一年
主要从事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中医药治疗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省部级课题6项
第一完成人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上海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主编及参与编写糖尿病专著6部,近5年发表中文论文86余篇,SCI论文18篇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5,17(1):16-139.[2]Linong Ji,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17 Jun;19(6):822-830.[3]Xn H et al. Patient Prefer and Adherence 2017;11: 237–245.[4]Peyrot et al. Diabetes Med. 2012;29:682-689.[5]Spain CV et al. Clin Ther. 2016;38:1653-1664.[6]Chen T, et al. Clin Ther. 2020 Aug; 42(8):1549-1563.[7]Kjeldsen TB, et al. J Med Chem. 2021; 64(13):8942-8950.[8] Nishimura E, et al. BMJ Open Diabetes Res Care, 2021, 9(1): e002301.[9]张赛春,等.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16(6):611-615.[10]Donnelly et al. QJM 2007;100(6):345–50.[11] Philis-Tsimikas A, et 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3, 11(6): 414-425.[12] Bajaj HS, et al. Ann Intern Med, 2023, 176(11):1476-1485.[13]Kerr D, et al. Patient Prefer Adherence. 2024 Feb 14;18:411-424.[14] KELLERER M, et al. Diabetologie Und Stoffwechsel, 2023,18(S 1): S66.
“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
医学界内分泌领域交流群正式开放!
加入我们吧!
富豪配资-富豪配资官网-网上开户-证券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